MOHO 第五版前五章總結
以上這5篇文章來自於Kielhofner's Model of Human Occup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第五版中的第1篇至第5篇,介紹了許多大家熟知的MOHO理論以及架構。
第一篇MOHO的文章介紹了MOHO的基本知識以及歷史背景。其中包含了MOHO的四大組成概念:意志(Volition)、習慣化(Habituation)、個人能力(Personal Capacity)、以及環境(Environment)。除此之外,文章中也已很客觀的角度分析出MOHO這個參考架構的7個特徵,這些特徵也都全圍繞著一個重要的觀念,也就是MOHO用很全面的觀點來看一個個案。文章中同時也提到現今MOHO在世界上的使用率,並且推演出MOHO是一個很多國多文化性的參考架構。
第二篇文章所要闡述的概念是MOHO基本概念之下的組織架構。文章中把意志(Volition)、習慣化(Habituation)、個人能力(Personal Capacity)、以及環境(Environment)做更深層的解構,例如:意志就包含意志思考與感受以及意志過程,在這之中意志過程又可以分為個人歸因、價值、興趣。這些層面決定著我們的一舉一動以及想法,成就現在的我們。習慣化就包含了習慣和內在角色,這兩個因素也是透過不斷重複以及學習來定義人的狀態、行為以及態度。個人能力MOHO比較注重的是主觀的經驗,並導入了一個全新的觀念稱為lived body,也就是認為在獲取經驗的過程中,了解身體的需求應該被視為一個重要的因素。最後一個環境包含了人所佔的空間、人所用的物品、接觸的其他人、還有所有事情的機會及意義並以全人觀點觀察,有點類似會影響人類的外顯因素。以上架構詳細介紹則可以在網站中看到。
第三篇文章則是主要在訴說人與環境是如何互動的。其中提到了動態系統理論的演進,特別指出人類的生理系統是是如何在阻礙以及流向中自我整合,並且提出了五個要點。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內外在的攝動(perturbation/shift),因為身為職能治療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改變個案的現有狀態或去做些微的調整,當我們考慮到環境因素時,這個攝動就是必須存在的因素之一。文章中也提到了像是控制參數(Control Parameter)、彈性(resiliency)、甚至職能適應性(Occupation Adaptation)等等,也都是跟我們要做出改變時,人是如何跟環境互動有關的名詞,更多詳細解說也都可以在網頁中看到。
文章中在後半段也有提到職能模式(Occupational Pattern)和職能轉變(Occupational Shift)、以及如何將這些理論透過四個步驟實務運用在治療上,從中就可以了解到MOHO的設計真的是從全人的觀點出發,透過不同面向的觀察來協助個案並給予最好的治療。MOHO也可以說是第一個把環境視為跟其他因素一樣重要的參考架構,這時我們也才發現透過了解人與環境的互動過程和結果我們才能真的以全人觀點去幫助個案。
第四篇就開始提到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的意志(Volition)。意志就是由價值觀(Values)、興趣(Interests)、和個人歸因(Personal Causation)所組成的大觀念。除此之外意志還會形成一個意志循環(Volitional Cycle),並由預期(Anticipating)、選擇(Choosing)、經驗(Experiencing)、詮釋(Interpreting)所不斷循環而組成。這個循環再加上經驗、社會規範等等的因素會影響我們的學習以及成為什麼樣的人。上述提到的價值觀,是會受到文化、周遭環境、成長過程等等的影響,接著會影響到自我價值,並會開始讓我們思考哪些事我們認為是重要的、哪些事是值得我們去做的等等。第二,興趣是一個高度個別化的模式,讓個人跟某個活動產生特定的愉悅感,進而認為這個從事的活動是有吸引力的而沈浸在愉悅的經驗當中。興趣也會產生一種特定的模式,人類通常在規律生活中至少有部分是因為興趣而產生的模式,所以當流失了興趣的時候,人類就會開始做錯誤的從事活動的決定。最後個人歸因包含了個人能力(personal capacity)以及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個人能力會因為生理上的限制而受限,而自我效能則是個人對自己想要做的事可以掌握的程度。若要有效地運用自己的能力,就需要塑造或維持情緒、想法,並練習控制行為或決定。以上這些轉有名詞若套用到實務運用上,是可以解釋當今天一個個案不想參與治療師所指派的任務時,或許是意志層面的興趣、價值觀或個人歸因等有不符,所以才會導致活動的不順暢;但當今天我們把這些因素調整到最符合個案適應的狀況時,或許治療情況就會有所轉變,也就是所謂的以個案為中心的治療方式,更多詳細的介紹也可以從網站中看到。
第五篇中提到的是習慣化(Habituation)。 習慣化被解釋成在熟悉環境或情況下特定一致的自動反應與表現方式。習慣化的規律行為提供處理環境的偶發情況,如同文法對語言的功能,抑或是像是遊戲中你會遵守的規則。為了要有效且規律使用環境中物件,許多人發展出利用環境特性的個人習慣。習慣化又可以分成習慣(Habit)和內在角色(Internalized Roles)。適應化的習慣可以幫助人用一致且有效的方式完成日常活動。習慣將行動的模式集結一起,給生活熟悉的特性。不習慣需有意識注意,可以讓兩或三個以上的行為同時發生,當一個行為已是習慣就可以從事其他的行為或思考。而內在角色則是需要先有對角色的認定(Role Identification),並從中習得此角色的習性、規範、價值觀等等,社會化就像是其中的例子。習慣和內在角色時時刻刻在組織著我們的每一天生活,編織著我們該如合形成習慣並在習慣的環境中準備去面對生理、時間以及社會的生態。更多資訊也可以從網頁中獲得。
參考資料:
1. Kielhofner's Model of Human Occupation:Theory and Application, Fifth edition
PART I: Explaining Human Occupation
Chapter 1: Introduction to the Model of Human Occupation
Takashi Yamada, Renée R. Taylor, and Gary Kielhofner (posthumous)
2. Kielhofner's Model of Human Occup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Fifth edition
PART I: Explaining Human Occupation
Chapter 2:The Person-Specific Concepts of Human Occupation
Takashi Yamada, Renée R. Taylor, and Gary Kielhofner (posthumous)
3. Kielhofner's Model of Human Occupation:Theory and Application, Fifth edition
PART 1: Explaining Human Occupation
Chapter 3: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erson and Environment
by Jane . C. O`Brien, and Gary Kielhofner (posthumous)
4. MOHO 5th. edition Chapter 4: Volition
Sun Wook Lee and Gary Kielhofner(posthumous)
5. MOHO 5th. edition Chapter 4: Volition
Sun Wook Lee and Gary Kielhofner(posthumous)